新闻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公司新闻集团资讯项目资讯

热闻链接 |【ADM•媖娴武略】中衡张谨:过往已过,未来正来

发布日期:2019-08-20

  “媖娴武略”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会刊、已创刊36载的《建筑设计管理》杂志2019年隆重推出的栏目,以“行业优秀从业女性为座上宾。栏目初心不在于宣传她们地位几何、头衔几何,而在于挖掘优秀的过程中,发现她们的奉献几何、感悟几何,给更多的同行人于启示和鼓舞,为我们这个行业谱一曲别样的歌。”(摘自《建筑设计管理》“喜迎元旦丨八方媖娴 献福业界”)
  本期登载了中衡设计集团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谨撰写的《过往已过,未来正来》。
  该文以两条线索,分别介绍了其本人从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中衡设计集团前身)公开招聘到位的第一名员工,到成为集团总工程师、总经理,在专业、职业的发展历程及体会;以及以图文资料介绍了公司自创办时的第一次招聘面试,到历经创业、转制、四次办公场所变迁、IPO上市,直至2019年年会的诸多重要发展节点,其间更展现了公司经营理念、管理体系、业务模式等发展特色。正如文中张谨总经理受邀至博世总部设计部门与外方设计师交流,回答对方关于企业快速成长的原因时所说的:“No pressure,No progress”(没有压力,没有进步)。个人如此,企业亦如此!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微信公众号,ID:jianzhushejiguanli

▲出席“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颁奖典礼(2019年)
张谨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联邦)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会员及特许结构工程师,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师,江苏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性能化抗震设计专家工作组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和推进工作部副主任委员,苏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苏州工业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
  江南多雨,从早春的桃花汛,至初夏的黄梅雨,氤氲绵长。如同高原主编自年初起温和而坚定的百般催稿,想是终究拖不下去了,赶在盛夏前匆匆交卷。
  在我看来,自己并不是个留恋过往的人,也不甚清楚给旁人留下的印象,更从来不觉得身为女性在职场中有何不同。既往如烟,个中经历与体会,略作回顾,如能对年轻人有所裨益,便已足矣。
  01职业起始:结构设计师——初心,不懈
  我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这是个令人费解的专业名称,经常需要向非专业人士解释:“虽都有‘建筑’二字,但此‘建筑’非‘彼建筑’,我是一名结构工程师,而不是建筑师。”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当年高考免试保送东南大学时父母的建议,“将来不论何时,房子总要建的,职业稳定”。
  1995年,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现更名为“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我参加了公开招聘考试。还清晰记得通过笔试后,面试是在一个初夏天光十分明亮的傍晚,和一批二十啷当、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等候面试。里间是时任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的时匡院长在主持面试,外间是冯正功院长(现中衡设计董事长)一边安排组织,一边意气风发地向我们描述设计院的美好前景:“我们设计院是为配合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对标国际先进设计咨询类公司组建的。办公条件优越,办公室全铺有地毯!每个人桌上都有电话(那时基本都是一间简朴的大办公室共用一部电话,有来电时附近接听人需大声吆喝一声)。大家工作效率高,每天估计4~5点就能下班了……”听完,对所谓“对标”还不甚了解,但办公条件自己脑中立马闪现出都市剧中高大上的场景,心中无比向往!后来证明,办公环境在当时是真的很好(据说把初期投资全用在装修和设备上了),当然下班时间只能呵呵了。

▲竹辉路办公地(中衡设计第一处办公地)
  记得时院长面试我时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建筑师的设计对你而言不可行,该如何对待?”我的回答是:“这不可行也许是限于我当时的能力,我会查阅资料学习,向业内专家请教,共同研讨,尽力找出解决方案,或提出可行的修改意见。而我自己也将坚持不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之后,我成为园区设计院招聘到位的第一名员工,而最后那个面试问题的回答,也成为我职业生涯一直努力践行的诺言。
  1997年,园区开始建设第一座5A级办公大楼——国际大厦(即原园区管委会办公大楼),这座二十层的高层建筑,下部六层挑空,形成无柱高空大堂,七层设高位转换层,支承上部办公楼层。这是我遇到的第一座超限复杂高层建筑,面对难题,我回到母校,向吕志涛院士请教,最后以“双向预应力转换梁”的方案完成设计,并解决了支承超细柱、承重大体积转换梁浇筑等诸多难题。而我负责的相关课题《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转换层工程研究》,于1999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这也是我负责完成的第一个结合实际工程的科研课题研究。

▲国际大厦外景(2000年起第九层为中衡设计第二处办公地)

▲国际大厦内部实景照片
  随着苏州工业园区从一片水乡洼地发展成为一座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二十余年来,中衡设计也完成了园区几乎所有类型的“第一座建筑”:第一个邻里中心,第一所小学,第一个科技园,第一个大型外资工厂……我的专业职务也经历了“结构工程师—结构所所长—首席结构工程师—结构分管院长—总工程师”的变化。职位与职责在变化,不变的是我初入结构设计之门时的初心——不懈学习。只有积淀愈深,方知天地之广袤,愈发需刻苦进益。

▲中衡设计完成的苏州工业园区“第一座建筑”
  2004年,为适应业务发展需求,我组建了设计院钢结构设计部门,并随后于2010年组建复杂结构计算研究中心。多年来,我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了大量复杂超限,包括钢结构工程的结构设计。如近期完成的苏州广电现代传媒广场,以钢结构的语言,诠释了苏州的古韵今风,将现代结构设计与苏州传统古城印象有机结合,黛瓦、流水、丝绸、屋檐等元素清晰可见,并解决了“满足交通通行的大跨重载连体结构”、“大高差围护体系”、“隔震支座、预应力技术在钢结构设计中的综合应用”等诸多难题。该工程最终获得第十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17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2年由江苏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批准,“江苏省生态建筑与复杂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中衡设计成立,由我主要负责。多年来,研究中心致力于集绿色生态建筑与复杂结构工程技术的研究应用于一体,完成专利165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140项。结合工程实践,我主编完成《动力弹塑性分析在结构设计中的理解与应用》一书,该书针对工程师较难理解的新技术,以数值仿真技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全面介绍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应用方法;并以实际工程为基础,通过对比不同分析软件,提供了详细的案例资料。2016年,此书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业内好评。

▲江苏省生态建筑与复杂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苏州广电现代传媒广场实景照片

▲苏州中心(南区及超长异形穹顶“未来之翼”)实景照片

▲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大剧院)效果图

▲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大剧院)实景照片(在建)

▲《动力弹塑性分析在结构设计中的理解与应用》
  02职业发展:项目经理——Open eyes,Open mind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许多前来投资的外企提出全过程咨询服务等国际通行的工程模式需求。为适应这样的要求,冯正功院长较早提出“项目经理制”,即由一名项目经理负责对外联系,对内组织项目开展,成为业主与设计团队对接的一站式窗口及项目开展中枢。这对比当时国内设计院普遍的“面南而坐,坐等业主上门”情形是十分先进的理念。我长期担任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集团在国内工程的设计项目经理,该集团自1999年起与我公司合作。2003年,园区设计院刚刚经历转制,部分项目团队成员流失,我带领一支刚刚完成组建的“湘北篮球队”(日本动漫,起初是不被看好的地方球队,后打入全国大赛),赢下当时博世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无锡RBCD)项目的全国竞标比选,并圆满完成交付。之后,我们与博世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至今已完成了博世在国内超过95%以上的项目。在这期间博世的许多专家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会了我们如何以设计师的身份进行全过程品质、进度、造价的控制。而所完成的不论是生产基地、中国总部大楼甚至特种测试场等也都获得了贯以苛刻著称的德国专家的好评。而这类由设计师主导,提供全过程咨询设计及协助管理的外资项目(即公司“精筑设计”业务),目前建成的已有超过500项。

▲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无锡)有限公司(RBCD)

▲无锡RBCD竣工时与业主团队合影(2006年)

▲博世(中国)总部大楼

▲与博世资深专家合影(2013年)
  项目经理的工作经历让我从一个纯技术人员,转变成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认识到设计绝非纸上谈兵,如何解决工程问题,进行风险预控、合约履行,包括与各方协调合作都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绝佳锻炼。而设计院也由合作中积累的经验,衍生出项目管理、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精筑设计等业务,目前负责这些板块业务的骨干均出自博世项目团队。
  如今,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国家大力提倡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中衡设计凭借早年的实践经历,已形成一定先发优势。我曾经询问过一位博世资深专家选择长期与我们合作的原因,他说是因为我们的“Open eyes,Open mind”(开阔的视野与开放的意识)。自己也曾被邀请在博世总部设计部门与外方设计师交流,有人提问我们快速成长的原因,我的回答是:“No pressure,No progress”(没有压力,没有进步)。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中衡设计部分EPC项目

▲中衡设计部分全过程工程管理项目
  03职业提升:公司管理层——规范,责任

▲转制入驻苏虹中路办公楼(2002年)

▲苏虹中路办公楼(中衡设计自己设计建造,为第三处办公地)
  2002年园区设计院改制为由员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其后我长期担任公司生产运营及结构专业分管院长。为科学管理业务与生产,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较早建立了工时管理体系。并开发了生产与运营所需软件。其核心流程及需求由我根据院内运营开展模式提出,目前我们工时系统《园区设计院项目运营管理系统软件》已拥有软件著作权。完善的工时体系,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年薪制度,以及之后改进的“总监负责下的项目经理制”,成为我司运营的独特方式,且成效显著。公司于2014年底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第一家IPO上市公司。还记得,当时上市中介结构(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我们的评价是:“从未见过民企有如此规范的体系和运营”。而这事实得益于公司的成立及发展就是对标国际上工程咨询、建筑设计公司的运营模式。上市后第二年,董事会任命我为集团总经理,当年公司入驻新的研发大楼,并更名为“中衡设计”,取唐代杨炯在《浑天赋》中 “中衡外衡每不召而自至,黄道赤道亦殊途而同归”之“中衡”,寓意“殊途同归”,希冀公司发展汇聚各方英才。英文“ARTS”则为 “ARCHITECTURE(建筑)”“RESEARCH(研究)”“TECHNOLOGY(技术)”“SERVICE(服务)”首字母,彰显了公司一如既往对技术与服务的追求。在管理层与公司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公司近年来取得更快速的发展。

▲中衡设计大事记

▲中衡设计大事记

▲中衡中文寓意

▲中衡英文寓意
  走向管理层岗位,立足公司发展和员工成长,除了坚持公司一贯的“以人为本、科技先行、以质取胜、诚信永恒”的经营理念,和“注重人才培养、人才集聚、加强人文关怀”之外,建章立制,科学有序的管理运行保障推动企业加速前进。而突破固有,不断创新,致力于成为建筑设计及工程领域有识之士志同道合的汇聚平台,共谋发展、共创未来;致力于成为文化理念体系传承历史与创新变革的交汇点,广集众长、聚变升华,也将是公司的长远愿景。这些都时刻提醒着我,责任重大,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2019中衡设计集团年会上讲话(2019年)

▲目前最新办公楼(中衡设计自己开发设计建造,公司第四处办公地)
获全国首个“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双三星运行标识认证(摄影/侯博文)
  04社会责任:以己之心——公益,担当
  除了关心公司发展,也尽可能积极参与行业相关活动,向各方学习。当前,我也担任了苏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人士副会长、苏州工业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走出我们的专业领域,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深入交流,为社会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积极主(承)办行业论坛

▲参加江苏“紫金奖”宣传活动(2019年)

▲参加江苏“紫金奖”宣传活动(2019年)

▲带领员工作为苏州民营科技企业代表,在“学习强国”唱响《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
  总之,我认为自己还远未有可值“立言”的成就。若说有些许体会,当是: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不负当下,如此岁月,便是安好吧!
番外2篇
  1.2015年春暖花开时,许多专家参观公司新入驻的办公大楼,对其绿色理念大加赞赏,之后的屋顶花园沙龙及论坛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我作《“为明天而设计”论坛记》以志。


  2.2018年12月,第一届钢结构设计论坛在中衡召开,台上台下,交流互动热烈,针对结构工程师“规范派”“分析派”的各自优缺点,作《结构江湖事——记念金庸先生》,算是给年轻工程师的一些职业建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451号